当前位置:首页
>人力资源市场>市场服务
2024年第一季度济宁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
发布日期:2024-04-10 15:10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一、供求总体情况

一季度,全市人力资源市场“春风行动”“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”等专项招聘活动有序开展,线上线下招聘会高频次举办,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280场,与去年持平,参会企业7860家次、同比下降5.51%;提供就业岗位16.96万个次、同比下降10.81%;求职人员16.06万人次、同比下降7.91%;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.61万人次、同比下降16.30%;求人倍率(岗位需求人数/求职人数)为1.06。受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影响,一季度市场供求数据同比均有所下降。

二、用人需求情况

(一)产业需求。一季度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岗位需求占比分别为0.90%、35.21%、63.89%。产业需求结构变化不大,第一、第三产业同比下降0.08%、0.64%,第二产业同比上升0.56%。春节过后招聘市场进入旺季,第二产业岗位需求保持在35%以上,为推进我市工业强市战略、稳定发展大局发挥出重要作用。

图1:三大产业用工需求占比

(二)行业需求。一季度前10位行业岗位需求占总需求的94.75%。其中,制造业需求比例保持在30%以上;批发和零售业、教育业需求比例同比下降3.08%、1.11%,居民和其他服务业、信息计算机软件业需求比例同比上升4.55%、2.57%。

图2:  2024年第一季度行业用工需求前10位

(三)职位需求。市场职位需求前10位中,销售人员、技术工人需求比例保持前2,销售人员、行政/后勤需求比例同比有所下降,技术工人、互联网/网络同比有所上升。

图3:2024年第一季度职位需求前10位

(四)学历需求。市场岗位对学历不做要求的超过半数,占55.51%;专科及以上学历占27.57%,接近3/4的岗位对学历不作过高要求。

图4:2024年第一季度岗位学历需求分布

三、求职者情况

(一)求职者身份。春节过后,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加入到当地市场求职,本市农村人员求职群体同比有所增加,初次就业人员同比有所下降,其他求职群体占比相对稳定。

图5:2024年第一季度求职者身份分布

(二)学历结构。各学历求职人员比例变化不大,高中(中专、中技)及以下学历占51.91%,专科学历求职者占33.34%;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4.75%。

图6:2024年第一季度求职者学历结构

四、供求分析

(一)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稳健,市场供求总体平稳。1月份特别是春节以来,返乡求职人员流动频繁,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密集举办,人力资源市场进入招聘求职高峰,虽受经济下行持续影响,参会企业同比有所减少,但市场供求总体保持平稳、好于预期,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灵活多样,市场供求充分对接,有效保障了春节后各类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。

(二)制造业用工保持稳定,服务业需求潜力较大。在全市大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我市制造业企业稳步发展,用工需求保持稳定,市场岗位数量保持在岗位总需求的30%以上,对全市保居民就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;文旅娱乐、住宿餐饮、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势头良好,接棒“年味经济”的“春日经济”持续升温,为消费市场和用工需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空间。

(三)返乡劳动者有所增加,自媒体求职不断普及。各类暖乡活动吸引众多返乡劳动者在当地求职,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结合年会庙会、乡村大集、促销活动等灵活举办系列“春风行动”招聘会,积极促进我市返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;同时,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,直播带岗等招聘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求职者青睐,我市“济宁就业人才”抖音直播高峰期观看量突破12万人次,线上参与咨询对接人员大量增加,市场供求对接更加完善、便捷,求人倍率趋向均衡。

五、对策建议

(一)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。定期开展培训项目需求调查,紧跟市场急缺需求变化,畅通线上线下培训渠道,及时开展群众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;同时,积极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,调动起培训机构和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,确保市场、培训和政策有效衔接、良性互动,真正发挥出职业技能提升作用,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素质能力。

(二)持续开展服务专员访企活动。梳理打包人社部门涉企政策、服务项目,组织HR服务专员通过主动上门、网络推送、电话沟通、集中座谈等方式,精准开展政策宣传、政策解读,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,对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企业,及时落实社会保险、职业培训、人才引进、岗位开发、创业扶持等方面补贴优惠政策,助力企业高质量稳步发展。

(三)不断推进市场化服务保障效能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企业集中、用工密集的产业园区以及驻济高校设立服务站点,为重点企业常态化提供用工招聘、高级人才寻访、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。定期组织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、相关高校等进行访问对接,针对性开展专业化、精准性供需对接活动,促进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和重点行业的倍增互动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