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人力资源市场>市场服务
2025年第一季度济宁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
发布日期:2025-04-08 15:52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一、供求总体情况

一季度,全市人力资源市场“春风行动”“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”等专项招聘活动有序开展,线上线下招聘会高频次举办,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305场、同比上升8.93%,参会企业6668家次、同比下降15.24%;发布就业岗位15.06万个次、同比下降11.21%;求职人员14.16万人次、同比下降11.86%;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.82万人次、同比下降12.40%;求人倍率(岗位需求人数/求职人数)为1.06。受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影响,一季度市场供求数据同比均有所下降。

二、用人需求情况

(一)产业需求。一季度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岗位需求占比分别为0.75%、28.03%、71.22%,第一、第二产业同比下降0.15%、7.18%,第三产业同比上升7.33%,第二产业受经济形势、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更为明显,招聘需求同比减少;第三产业招聘需求保持相对稳定,岗位占比同比相应上升。

1.png

图1:三大产业用工需求占比

(二)行业需求。一季度前10位行业岗位需求占总需求的96.30%。其中,制造业、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岗位需求比例同比下降6.62%、5.04%,信息计算机软件业、批发和零售业需求比例同比上升6.91%、4.26%。

2.png

图2: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用工需求前10位

(三)职位需求。市场职位需求前10位中,销售人员、技术工人需求比例保持前2,客服/技术支持、互联网/网络需求比例同比有所上升,其职位需求比例同比略有下降。

3.png

图3:2025年第一季度职位需求前10位

(四)学历需求。市场岗位对学历不做要求的接近半数,占49.44%,同比下降6.07%;专科学历占23.65%,同比上升4.77%,其他学历占比变化较小。

4.png

图4:2025年第一季度岗位学历需求分布

三、求职者情况

(一)求职者身份。春节过后,返乡农村劳动力加入到当地市场求职,本市农村人员求职群体同比略有增加,初次就业人员同比略有下降,其他求职群体占比相对稳定。

5.png

图5:2025年第一季度求职者身份分布

(二)学历结构。各学历求职人员比例变化不大,高中(中专、中技)及以下学历占52.67%,专科学历求职者占33.60%;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3.73%。

6.png

图6:2025年第一季度求职者学历结构

四、供求分析

(一)市场供求同比下降,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。一方面,从一季度市场招聘需求情况来看,参会企业6668家次、同比下降15.24%;发布就业岗位15.06万个次、同比下降11.21%,招聘企业和招工数量都出现较大降幅,就业总体压力有所加大。另一方面,市场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存在不对等现象,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、熟练技工、精英销售等,部分企业仍存在用工缺口,用人单位更注重具备相应工作经验的熟练求职者,而有些求职者实践能力不足、技能水平不高,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。

(二)制造业招聘需求降幅较大,部分企业出现员工年龄断层现象。去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制造业岗位需求占比33.02%,今年下降到26.40%,降幅相对较大,行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;同时新生代求职者找工作时注重自我感受,更愿按照兴趣、爱好去择业和创业,部分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开网店、做直播等实现灵活就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,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不感兴趣,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员工出现年龄断层现象。

(三)返乡劳动者有所增加,自媒体求职不断普及。各类春招活动吸引众多返乡劳动者在当地求职,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结合年会庙会、乡村大集、促销活动等灵活举办系列“春风行动”招聘会,为返乡劳动者就地就业搭建全方位平台;同时,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,直播带岗等招聘方式不断普及,线上参与咨询对接人员大量增加,市场供求对接渠道更加畅通便捷。

五、对策建议

(一)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。紧贴市场用工需求,畅通线上线下培训渠道,及时为劳动者提供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。加强“校企”合作,通过“订单培训”“定向培养”、特需专业设置、校企实习直招等方式,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。同时,积极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,确保市场、培训和政策有效衔接、良性互动,真正发挥职业技能提升作用,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素质能力,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。

(二)持续开展服务专员访企活动。梳理打包人社部门涉企政策、服务项目,组织服务专员通过主动上门、网络推送、电话沟通、集中座谈等方式,动态掌握企业用工规模、工种类型、技能要求,精准开展政策宣传、政策解读,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,对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企业,及时落实社会保险、职业培训、人才引进、岗位开发、创业扶持等方面补贴优惠政策,助力企业高质量稳步发展。

(三)不断优化市场化服务保障效能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企业集中、用工密集的产业园区以及驻济高校设立服务站点,为重点企业常态化提供用工招聘、高级人才寻访、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。定期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、相关高校等进行访问对接,针对性开展专业化、精准性供需对接活动,有效促进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和重点行业的倍增互动发展。